一共有几个生肖?
12个,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 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中国古籍记载,最早提出“十二属相”说法的是战国初期的《逸周书》,其中写道:“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寅为老虎,卯为兔子……”并认为这十二种动物分别代表不同季节的动物,它们交替出现,循环往复,象征自然界循环往复的节气变化。
在东汉儒教经典《白虎通》中则称,黄帝时期,制定出了十二生肖,并且将它们与十二地支相配,用来记录年月日时。 但这种记载并不准确,因为汉唐之后的文献资料中多次提到,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十二属相”的说法。且不说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并且还修建了驰道——当时规定,每年正月、二月、三月分别以寅、卯、辰为每月之首,而“孟月”的第一日为该月之始,称为“朔”;十四日为“望”;二十三日为“晦”。这样,每个月都有六个“甲子”(十天干中的四个字),每个“甲子”都有两个“寅卯辰”时辰,于是有了“六甲”、“三合”、“六合”等俗称。 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也时常提到“十二属相”说,比如《国语·晋语八》中有“丁巳,其昼晦,其夜星朗。我叔之望,寅卜吉。”“壬申,有它不清。甲戌,日有食之。丙子,夕见大火。丙戌,其夜不明。乙未,其昼晦。辛丑,旦见大火。庚戌,其昼晦。癸丑,其夜大明。”以及《战国策·燕策二》中“期年,昭王死于沙丘平台。宣王即位,闵王后无子,立其弟。”
这些记载说明,至少在秦一统天下之后,中原地区就有“十二属相”的说法流传了。 那么,“十二属相”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有专家认为,这种习俗可能来自古西亚或埃及等地,然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因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中东和埃及均有“十二宫”或者“黄道十二宫”的存在。也有学者认为这种风俗源于希腊,因为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用他的弓箭射下了9个太阳,拯救了人间,此后人类便把太阳周期性的运动划分为12段,每段一个阶段,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一天都有相对应的“星座”。还有人认为,“十二属相”由巴比伦人创造,通过航海传到地中海沿岸,又经罗马人带入英美国家。
至于为什么是12个动物而不是其他数量的动物?有专家解释,这是因为12这个数比较特殊,它既不大也不小,正好适合记忆。 而且,12这个数字在生活中的存在也十分广泛,12个月、365.247天、24小时、12时辰等等,几乎无所不在。这12个动物也必然深受民众喜爱,并在民间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