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蹄生肖有哪些?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其中属于奇数角的生肖有:子鼠、寅虎、辰龙、午马、戌狗; 属于偶数边的有:丑牛,卯兔、已蛇、未羊、酉鸡、亥猪。 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个时辰都对应着一动物形象,而十二个时辰正好是12种动物全了。
中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分别为: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 那么为什么没有三时呢?因为“三”在文化中是个很特殊的数字——它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也代表阴阳调和,因此“三”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加一或者减一才能形成对称。所以便有了“子、丑、寅、卯”“已、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的组合。
中文兽医学中把蹄为单数的动物,比如马、驴、骡归为奇蹄类;蹄为双数的动物,比如牛、羊、猪归为偶蹄类。其中,奇蹄类动物中,有马科(马、驴、骡),犀科(犀牛),貘科(貘)三个家族。
生肖(Shēngxiào),又叫属相,是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人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周期与轮回十二年周期相配。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自秦朝开始就有了关于生肖的记载。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配。可见十二生肖在秦以前就已出现。南北朝时代的《南齐书》卷三十二中,有“武陵王入皇宫不可,射雉骑马,当从小乌尾兽门入”的说法,把辰与龙相配,并且产生了辰龙兽。《南齐书》卷三十五中还有“十二辰,我辰在午。午未将兴,祸起子卯”之句,说明当时辰与寅卯相配,也把午与马相配。南朝《陈书》卷二十五有“萧摩诃子世谱,在吴兴,及文帝克宣城。世谱与吴兵战,伤手足”之记载,反映巳与蛇相配。又同书卷三十一中还有“吕文度与陈主之舅张景第三女结婚,闻陈灭,其夕忧死。
诸吕兄弟集哭之,并曰:家既灭,何以为生,是日皆自杀。”说明巳年、巳月、巳日、巳时是不宜结婚与入殓的,说明当时巳与蛇相配已成为传统观念。至于亥与猪相配,则在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化篇》中得到反映。颜氏指出:“河北鄙于婚娶,至于公主、王女,家事富荣,有可称者,便聘之,更施一娉千万,终婚之岁,供给动万余匹,便以驴猪之辈,妄自夸诞,云聘钱千万,聘礼百牢。”在颜之推所处的时代,亥与猪相配已是尽人皆知。
《论语·乡党》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叙述孔子家的马棚失了火,孔子退朝回家,问到人 injured 没有,没有问马。孔子是个很爱马的人,这从《论语·述而》记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话可以看出来。春秋战国时,马是十分宝贵的生产资料和军事战争的有力武器,当时人们很爱惜马,从“伤人乎”一语可推知,在当时马被人看成“四脚兽”或“无生命的物件”之说,是不符合当时人的看法的。
《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云:“兔园之言,不足以当大事,而游说之士,竞以邪术,妄言欺人,听之不审,任之不择,如此则祸必多而功必少矣。”这段话是批评游说之士的言论的,言词中把“兔”作为独立的生命来看待。可见在先秦之时,兔与人是平等的,人们不把兔看成“下贱”的动物,不把兔与“人”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