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彭林怎么样?
彭林教授学术上有三大特点。第一,他视野广阔。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从古文字到今文字,从礼乐制度到礼乐精神,从礼乐诗文到礼乐实践,方方面面,他都有造诣。他有志于建立一门新学问,叫“礼乐文化学”(《礼乐论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为此,他对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礼制作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以中国礼乐文明为中心,在古今中西的坐标系中考察、总结和提炼。第二,他能打通经史。经书都是简明扼要的法典,史书是它的实施记录,经史互证,既使经典活起来,又使史书有凭据。经史互现,既使经典有来龙去脉,又使史书变得明白通晓。彭林的代表作《七录流别笺证》,把《汉书•艺文志》与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及《隋书•经籍志》互相对照,征引古今注疏,证其同异,以求复原中国历史上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光明日报》称“这是继‘四库’以来对于我国图书典籍作总结性研究和分类的最可看重的巨构(袁行霈先生语)”。第三,他重视实践,在研究中华礼乐的过程中,组织研究生进行实验考古,身体力行地实践礼乐,使看似枯燥无味的礼仪变得明白易懂,生动传神。为国学社讲《弟子规》、为清华附小讲《三字经》,受到师生热烈欢迎。复原中华传统婚礼,在清华多次实践,取得圆满成功,2013年6月3日由北京电视台播出。复原冠礼也即将在清华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