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无春年结婚好吗?
老规矩,先上图 话说回来,所谓的“无春年”就是立春在农历正月里,而腊月又没立春的年份。而今年正是这样的年份——立春是2月4日(农历十二月廿五),而腊月里没有立春这个节气。 所以就有人认为这是“无春年”,即“年初没有立春节气”,从而推断出“年初没有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继而联想到人要不要在这样的时候办婚事…… 其实啊,“无春年”只是一个天文概念,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关。而在民间,人们把没有立春的这个农历年称为“无春年”、“寡妇年”或“哑年”。 不过,今年究竟是不是“无春年”呢?要区分这个问题,先要认识两个词——“节令”“节气”。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春分,终于秋分。每一个节气大约间隔15天,共有二十四个。 而现代气象科学所说的“节气”,则是按照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而成的,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北纬23.5度作为划分节气的起点。每年的第一个节气为立春,最后一个节气为大寒。
由于我国古代采用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到太阳周年运动,又考虑了月亮周期变化,因此不能简单认为“节令”“节气”相差一天就等于“立春”在了正月还是腊月。事实上,当太阳到达黄道2977.884°时,我们才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立春——这一天的太阳几乎打到了南回归线,而冬至则是在北半球夜晚最长的一天。立春是春季的开始,大寒结束。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来了——2月4日到来的立春,真的就是在正月的最后几天吗? 很明显不是。虽然古代节气没有具体对应到公历日期,但是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却是建立在阴阳合历的基础之上。就拿“立春”来说吧,至少在中原地区,立春都是在正月末二月初,而非今天所谓“大年初一”或者“腊月底”。
所以说,今年的立春虽然在初八,但依然还是在正月里。而腊月里没有立春更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那么为什么还要纠结于立春到底是正月还是腊月呢?这主要是因为古人是以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也就是立春这一天,冬眠的动物醒了,鱼儿浮出了水面,虽然是乍暖还寒,但阳气上升、万物更生。所以,古人才会特别在意立春这一天的节令顺序。 现在的人显然已经不怎么在意这些自然现象对人生影响,甚至都没有几个人了解这些自然现象是什么意思了。所以才会出现了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