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本,指根源、来源,成语中常见的用法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做事不仁义(做坏事)的人,到头来一定会自己吃亏。又指根据,成语常见的用法如“不刊之论”(“刊”是修改、削除、订正的意思。)意思是:不能改动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当,不可更改。也简称“不刊论”。
本,指事物的主体或实体,与“末”相对,成语中常见的用法如“本末倒置”(“本”指树干,“末”指树梢),意思是:把树干看作树梢,颠倒树的形态,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
要的和不重要的事情颠倒了,分不清主次。(“本末”后来引申为事情的“本
源”和“枝末”。)
本,指原来、本来,与“末”相对,成语中常见的用法如“追本溯源”(“源”字本义是“水源”。),意思是:寻找水流的源头,比喻探求、考察事情发生发展的原因或历史。
本性,指人的本来的、固有的、真正的性情。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的说明方法,用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新的、陌生的事物。比喻由三部分构成:被比喻的事物(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喻体)和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的词(“像”、“如”等喻词)。
本源,指水流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源。
本位,指以自身为事物的根本。
本章共有四个成语,成语“不刊之论”出自《全唐文·张说·上姚元崇疏》,成语“追本溯源”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朱子语类·孟子·尽心下》,成语“本性难移”出自《晋书·裴秀·传》,成语“本末倒置”出自《吕氏春秋·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