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缺点矫治怎么写?
正文: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是当前不少幼儿园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幼儿园中大班,幼儿之间常发生相互打人的现象,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真顽皮,动不动就打别的幼儿。”而有些幼儿也常说自己被人打了。
其实,幼儿打人现象与成人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或放任自流,或过于溺爱,或简单粗暴,或性格有缺陷,这都对幼儿的良好个性形成、情感发展和行为形成有十分不良的影响,而使孩子形成不健全人格,在幼儿园中,这种不健全的人格往往也表现为攻击性行为。
在幼儿园中,如果幼儿有了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当幼儿遇到玩具被别的小朋友先玩时,当幼儿遇到别人拿他的东西时,或当幼儿遇到困难而需要别人的帮助时,都可能出现打人行为。
如果成人不积极引导幼儿用正当的方式解决,只会助长打人行为的形成,这样,幼儿逐渐地就会把攻击性行为与满足自己需要联系起来,当他们需要时,就不再通过讲道理的方法获得满足。而直接攻击别人,以达到目的,即表现为一种不健全人格形成。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成人环境的不良刺激。成人环境包括幼儿园老师,也包含家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态度易成为幼儿效仿的榜样。
有的家长经常使用语言攻击或体罚幼儿。甚至打骂自己的配偶,或者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迁怒于幼儿,使幼儿感觉非常紧张或不安全,因而也会用攻击性行为来反抗。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第三个原因是儿童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即幼儿本身有不健全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如果让有攻击行为的幼儿担任幼儿管理员,常常会使其他幼儿受牵连,甚至遭受攻击。
对攻击性行为幼儿进行教育时,一定要针对原因进行有目的的矫正,切不可简单粗暴地进行训斥或体罚。教育幼儿要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幼儿之间发生矛盾与纠纷,教师要教幼儿相互协商与谦让,使幼儿明白谦让既是文明的行为又能使双方获得满足。
教师对幼儿要关心与爱护,特别要尊重幼儿的权利,因为幼儿是弱小的群体,教师要理解幼儿,保护幼儿自尊不受损伤。如幼儿犯了错误,教师要用文明语言教育,要说明儿童行为的危害性,让幼儿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同时,幼儿做了好事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要表扬、鼓励幼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