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幼儿园生成课程?
幼儿园生成课程,即指教师根据儿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真实情境和现实需要,以幼儿为中心,以师幼双边活动为表现形式,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过程中自然散发出来的课程。简而言之,就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连贯性、逻辑性和成熟性等特征,同时又不失灵活性、生成性、有效性等品质。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实施的质量决定着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高低,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合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满足幼儿的丰富需求和多元感受,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幼儿园根据本园的优势和条件,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形成了园本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6号):(七)密切家园联系,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优势,协助教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幼儿园与家庭、社区联系日益密切,有了较好的沟通渠道,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幼儿园课程有专门开发制作的系统课程,还有自然生成的课程。
专家说:“课程不仅要有系统的专门开设的课程,还要有在生活、游戏中有价值的随机课程,即生生、师生互动生成的课程。”
在幼儿园,几乎每天、每时都在发生着一些有意义的事,孩子在游戏中、在生活中的点滴表现都是课程的来源。“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敏锐的童心,就有无穷无尽的课程资源。而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很多的生成课程资源。
如:“娃娃家”的游戏:妈妈在做饭,宝贝在旁边玩耍,不慎将菜汤溅到了宝宝的裤子上。于是,“妈妈,我裤子干净了!” “宝贝,这可怎么办好呢?”这时宝宝可能会想:裤子脏了还得洗干净,要是脏的不值得洗衣服怎么办?要是妈妈替我洗,那我得到哪儿去洗衣服?还是让爸爸把裤子给你洗干净吧!于是一段由“怎么办?”引起的对话和设想便产生了。教师的“触角”敏锐,这段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和幼儿对话的“信号”,便立即作出感知和判断:这段生活素材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具有上政治、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和社会性培养的内容,于是,生成课程——“洗裤子”开始了。
如果,幼儿有了“洗裤子”的想法后,教师予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幼儿就可以在“洗裤子”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经验,如洗掉菜汤的方法、洗裤子要搓洗、叠放等等,“洗裤子”的话题可以转换,如:晒被子、晾衣服、洗内裤等等。这样,生成课程就更为丰富了,所蕴含的教育目标也更多样化。
又如:孩子们正在快乐地玩着“商店”的游戏。突然,一个幼儿提出:“我的衣服烂了。”另一个幼儿说:“我的衣服也烂了。”于是,“缝衣服”便成了这个生成课程的一部分。孩子们边玩边聊,话题不断转换,从发现衣服破烂说到用什么缝,用什么颜色的线,还缝什么图案,最后怎么卖,钱不够怎么行,怎么送衣服等等。几天的时间,这个“生成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就有:衣服的破烂、缝补、制作补丁以及买卖活动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决策、行动、修改方案、完善行动的过程;积累和丰富了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体验了成功活动和经历失败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
在幼儿园,老师的课堂上,生活的小插曲随时可能发生,这些突发事件往往是课程的最佳资源,关键就看教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没有积极的研究态度,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善于“退”,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游戏中发生真实的体验与表达,生成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要善于“进”,从幼儿的生活、游戏、交往中的真实问题出发,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解决幼儿的真问题,把握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