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好不好?
现如今,家长在报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往往把小学教育忽视,觉得是小学阶段,等上了中学再努力也不迟,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也是对每一个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的确,在当前的现实中,中小学生确实存在非理性的升学、考上名牌中学和大学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人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不管理是什么时期,人都应该受到教育,这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我们不能让部分人一生受教育,让另一部分人终身受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更不能让少数人终身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这是侵犯人权的表现。人一生都要受教,这是任何人根本无法选择的,所以,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人的受教育期都是必需的,不可改变的。但在此前提下,在儿童时期,人的智力,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等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成果如果能在今后的任何情况下都使人受益,那便是成功了。而人能从教育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良好的品行,文明的举止,高雅的爱好,坚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做人做事实质上都是在小学教育中打基础的。
为下面的文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注解。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因为她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母亲期盼孩子成才的迫切心情。的确,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有出息呢?虽然现代社会给予孩子们的教育环境要比过去许多年代好得多,但是这种渴望培育人才的迫切心情却是从古至今都一样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01年12月8日曾发表过一项调查报告:“父母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作出的努力,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引人注目的一种‘高端消费’。”有的为了孩子能进入好学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租房子、买文凭,做假证等等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点。古人在教育孩子上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昔孟母,择居叁迁。”,“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孟母之教子也,欲居移母之志。”,“孟母,谁哉!且志于学,而居于闾巷,与其子游,学不成,事上也。”说明古代的孟母为了鼓励孩子上进,勤奋学习,不止一次地搬过家。孟母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安逸。真是为人父母者,忧其子也。而现代家长更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真是费劲了心血,拿出了“独撑半壁河山”的气概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托关系,走后门,打翻身仗,寻出路,求平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12月8日的这项调查表明:“父母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惜劳魂费神,多方奔走,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购置学区房,让孩子们进条件优越的学校。”,“对于家长意愿,学校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有的学校还开设了针对性很强的家教班、特长班。”
看了上面两例,不难看出从现代社会的父母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所作出的努力,已经到了空前严格、空前重视的程度了。但是,我们同时又看到了当前孩子的压力也是空前的。人们不知道在这种愿望下产生的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会不会超越孩子的承受限度而给他们的人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能不能让孩子们像孟母的三迁那样产生出优秀的成果。我们现在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