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董子学校怎么样?

益惠婷益惠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枣强的大街小巷,说不清从何时开始,只要是讲起“上学”,孩子们回答的都是去“董子”。所谓“董子”,便是枣强县第一中学,俗称枣强中学。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董子读书台”、“董子祠”、“董子书院”,以及曾经“东出咸阳道,西望十里亭”的董子学校旧址。

公元前170年,大儒董仲舒生于西安郊外的长安乡。24岁,他第一次去到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步入郡学堂学习。苦读三年,学业有成,他决定再度前往长安,“求经学道”。这一去便是几十载,直到去世后,家属“归葬于西安”。

但董仲舒对家乡的怀念永驻心中。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弟董叔琦在长安南的一条小河旁,购买了一块墓地,将其兄遗体安葬于此,“背倚华山,面绕渭水”。还“植柏百余株,建书院”,时时凭吊。这便是早期的董子学校。

时间来到了公元188年,“黄巾起义”爆发,战火遍烧天下。战火中,董子学校的柏树被砍伐,学舍也被焚烧。到了公元240年,当时的枣强令(县长)陈启元在县城北关外另选地址,重建董子学舍,校名仍为“董子学校”。校址的选择颇具匠心,“前有照壁,后有影壁,左右楼廊环抱”,颇有特色。学校内,“教授生徒,讲习六经”,培养了不少文臣武将。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公元1986年,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枣强县第一高级中学” 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与此同时,一座“董子读书台”,也在旧址按原样重建起来。“巍巍建筑,巍巍风度,一代儒宗,千古仰止”,新学校的落成和“读书台”的重建,将母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将努力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以便光宗耀祖,为国效力”。

1993年,枣强县第一高级中学又被河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006年恢复为枣强中学。而今,学校正以朝气蓬勃的姿态,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吾愿坐在南海,为诸君鼓寿……”1902年的3月13日,这位后来被称为“经国巨匠”的戊戌变法重要成员,在母校的讲堂上,为在校的学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启蒙课。这位青年,就是当年与康有为一同进京赶考的广东秀才汤觉顿。演讲毕,他还题字赠联勉励同学们。这个后来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花木学社,就诞生在校园内东南角的“觉仲书舍”。

时光荏苒,转瞬间已是沧海桑田。如今,置身于此,但见小楼矗立,草木扶疏,绿荫之中掩映着红墙黄瓦,飞檐斗拱,显得端庄凝重。沿小河岸前行,不远处便是“觉仲书院”。书院的立柱上刻着“书声琅琅闻四方,英雄辈出桃李香”的联句。书院内,青砖碧瓦,朱漆格子门窗,书卷气扑面而来。

出了书院,过跨池拱桥,一座高大宽敞的新教楼矗立在校内。新教的东楼四层为办公室和教师备课室,西楼为高一年级教室。楼前,高大的紫藤爬满亭柱,叶茂荫浓。

新教北面,是规模恢宏的图书馆。馆前两厢房,西为资料室,东为电子备课室。穿过“敦品楼”(原名劝学亭,取“勤奋修身”之意),走过“浩然书廊”(长121米,宽2.5米),就来到了实验楼门前。此楼综合了现代化的理科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教育基地,设有美术馆、音乐室、科技活动室、多功能报告厅等。

走出实验楼,东西两侧分别是学生宿舍和食堂。放眼一望,整齐规范,宽敞清洁。

漫步学校小径,感受春风拂煦,倾听蝉鸣雀跃。在这优美的环境中,静下心来,专心读书,不正是求学的最佳之地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