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双春年吗?
不是,所谓“闰月”和“双春”只是一种传统说法而已。农历每年都有一个“二十四节气”,而一个“节气”平均约等于公历的365.24天;又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每18年为一个“回归年”,其长度约为365.2422天。所以,在19个“回归年”里,大约会出现7次农历和公历同月的现象(即出现7次“闰月”),而在21个“回归年”里,大约会出现11次“双春”现象。
由于阳历(公历)的计算时间间隔是“一年365天或366天”,而没有考虑“月份”的问题,所以,每隔两年左右就会有一个公历年的天数同时出现在闰月和下一个月的月初。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农历闰月”、“农历双春”或者是“农历四月立春”等“怪诞”的气象和天文现象。
至于这个“怪诞”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假设来理解:把地球的公转轨道当作一个正圆形来看待的话,那么,在一个“回归年”时间里,地球绕太阳公转两圈半,也就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从“春分”移动到“冬至”再移动到“夏至”,然后又回到“春分”。在这个过程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如果恰逢农历初一,由于月球运行的速度比太阳快(或者说,月球与太阳的会合点在逐步向北移动),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满月——上弦月。同理,在太阳位于南归线时,如果恰逢农历初一,同样会产生一个新的满月——下弦月。
当然,实际情况要比这个简单假设复杂得多,比如还要考虑朔望月的长度、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不均匀等因素。但无论如何,只要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形的,那么在农历每个月的月初都会有一个新月或者满月(无论是否“双春”)的形成过程。只不过,有时是新月(朔月),有时是满月(望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