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共有什么?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中鼠和牛为地支中的十二地支之首,称为子丑; 寅虎卯兔辰龙称之为青龙,或称卯寅辰; 巳蛇午马未羊称之为朱雀,亦称巳午未 ; 申猴酉鸡戌狗称之为白虎,又称申酉戌; 亥猪子鼠丑牛称之为玄武,又名亥子丑。 所以总共有72种组合。
以上都是按照中国传统分类方法(子丑寅卯等),如果你按阳历(公历)划分的话就简单了,正好12种,分别是: 1月1日至12月31日 1月1日为甲子,1月2日为乙丑……以此类推,到12月31日为癸亥。 然后10天为一个循环,所以1月和12月各有一天的属相相同。
同样,阴历每个月也有一个对应的属相,比如农历正月是丙寅月,农历二月是丁卯月,以此类推。 当然,如果你还保留有古老的传统习惯,还会看见一些其他的说法,比如“四柱”或者“八字”,其实也就是指的生日那一天的干支,如果这一天与属相相同则是“同属相”,不同属性则属“异属相”。但实际推算起来很麻烦而且并不准确。 因为每过一年,阳历(公历)和阴历(农历)所对应的属相都各会改变一次,不过相差的时间并不大,只相差一个星期左右,而每年公历(阳历)、农历(阴历)日期基本固定不变。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简单的算法,不够严谨,仅供大家参考。
十二生肖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动物。十二生肖的起源,其说不一。有的说它来自中国古代的图腾,有的说它来自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有的说它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近年,有位蒙古族学者,提出十二生肖来自蒙古的“十二兽图”,也未被学术界所公认。
其实十二生肖文化现象,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至迟在商周时期已成体系。因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在殷周之际,当时中国文化已呈多元一体格局,生肖文化是“一体”之支。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二生肖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本土文化,它既产生于中国,又流传于中国,无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或南方农业民族都以“十二生肖”为荣。
在中国民族走廊上,由于民族之间交往密切,血肉交融,十二生肖文化又流传到蒙古族、藏族、苗族、瑶族、壮族、傣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佤族、畲族、朝鲜族等许多民族中间都有以“属相”为记述年龄的习俗。这种文化是民族情结所在,因而以生肖相属的民族或人,相互之间,感情就特别亲密。
在十二生肖动物中,没有“虎”、“龙”二位,似乎就显得逊色了。龙、虎二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瑞气及威力的象征。“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龙腾虎跃”,都是吉祥、威武、勇猛的象征。虎文化在中国的西边,在苗、瑶、彝、傣、白、壮、纳西等民族中特别盛行;而龙文化在中国的东边,在蒙古族、满族、藏族、朝鲜族等民族中特别盛行。中国的民族走廊上有“东龙”与“西虎”两个虎文化带。如云南的纳西族、彝族等都有“虎节”,贵州的苗族有“吃老虎”,广西的壮族有打“虎棍”,湘西的土家族有“跳虎包”,瑶族有“神虎歌”等。在龙文化带上的藏族有“跳神舞龙”、蒙古族有“龙戏水”摔跤等。
各民族中对十二生肖的动物名称有的与汉语名称同名同实,如“牛”、“马”、“羊”等;有的同名异实或异名异实,如“鼠”在汉语指田鼠、家鼠等小型啮齿类兽,而在少数民族“鼠”指兔或蜥蜴、田鼠;“龙”在汉族指的是蛇,在鄂伦春族指熊或鹿,在苗族“龙”指鲤鱼等等。
“十二生肖”是各民族的“母文化”,凡是“十二属相”所代表的民族“子文化”中的文化要素或文化基因,必然在各民族的文化中出现。如汉族的“牛郎织女”、“龙凤呈祥”、“龙腾虎跃”,苗族的《十二兄弟姐妹》、《铜鼓的歌》、《斗牛歌》和“龙”宫和“龙”屋、虎文化,以及纳西族“十二孝子”、“东巴牛神舞”,彝族的“虎文化”等等。
十二生肖与中国地支相配,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共十二子。这十二子文化是各民族的民族情结,如壮族十二属相歌:“兔年生人巧缝工,龙狗生人好用功;牛人老实能帮家……。”汉、傣、白、纳西等民族的算命歌中,均有以十二属相为依据。各民族都有以十二属相纪年龄的记述。如瑶族称一属十二年,称为一“纪”,十二纪称一“全纪”;壮族、纳西则称十二年为一“算”,即一“花甲子”;汉族也有以十二年为“一纪”之说。如《左传》:“一禧年,二曰余,三曰王,四曰后,五曰荒,六年曰艾,七曰穰,八曰庚,九曰元,十曰昭,十一年曰廪,十二年曰定,乃周之纪也。”
十二生肖与地支“纪时”、“纪月”、“纪年”,在中国各民族中都很盛行。壮、白、纳西、彝、彝等民族纪时、纪月与汉族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