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是什么生肖?
是鼠(鼠) 子鼠:12地支中,第一个时辰就是“子”时,而老鼠又是啮齿动物,“子”又和“子时”的“子”同意,这样老鼠在属相中排第一也就自然有了。 亥猪:十二地支中,第二个时辰就叫“亥”时,而古时人们将猪看作是财富的象征,于是“亥”便成了猪的代称。
寅虎:十二地支中,第三个时辰叫做“寅”时。而《尔雅·释兽》中有“虎牙,虎耳,寅然属山兽”的解释,认为寅是一种老虎。另外,根据古籍记载,古人发现清晨的时候,老虎的舌头会伸出嘴外,像舔东西一样,所以“寅”有“伸懒腰”的意思,与“寅”同音的“yin"第二声,也有“伸、展”的意思。这样“寅”时也就和老虎联系起来了。 卯兔:十二地支中,第四个时辰叫“卯”时,《说文解字》里有“卯,冒也,二月生木,周遍冒地。”“卯”是指刚发芽的草木,而兔子喜欢吃草,正是“卯”时吃食;同时,由于兔子胆小,喜欢白天睡觉,夜晚出来吃食,就像打了“卯”一样。于是“卯”时就和兔子联系在一起了。 辰龙:十二地支中,第五个时辰叫做“辰”时,而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在位时有个大臣名叫“仓颉”,发明了文字,其中就包括了“龙”字,据说龙的字形就是一条盘曲的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而“辰”时也就是龙开始活动的时间。“辰”字就和龙联系在一起了。
已蛇:十二地支中第六个时辰名为“已”,而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记载:“已,曲者。”解释为弯曲的意思。清初文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写道:“已者,止也。”意为“已经”之意——事情做好了,活动结束了。而蛇是一种爬行动物,行动特别缓慢,常伏于地下,一旦发现有食物,才会慢慢地游过去,所以“已”就和蛇联系起来了。
午马:十二地支中第七个时辰叫做“午”时,而这时的太阳正处于中天,光照旺盛,正如马的眼睛一样亮。按照古代的纪年法,“午”还是农历的五月,这个时候农作物生长旺盛,正需人畜劳做,故又有午火、午炎之称。而马是最喜爱阳光的温血动物,喜欢晒太阳。如此,午时就和马联系在了一起。
未羊:十二地支中第八个时辰就是“未”时,而古时人们在黄昏时将羊圈门关上,并把饿了一天的小羊放入圈内,让它们吃草,此时的小羊如归故里一般,因此“未”时也就和羊联系在一起了。
申猴:十二地支中第九个时辰叫做“申”时,而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申,神也。”东汉大儒郑玄也为注释道:“申,阴神。”可见“申”的含义就是神灵。而据传说,孙悟空就是由猴精变的,是个半人半神的妖怪,所以孙悟空也叫“孙大圣”或“大圣爷爷”。那么猴子在“申”时就是神灵降临了。
酉鸡:十二地支中第十个时辰叫做“酉”时,而关于“酉”的解释《说文解字》中有:“酉,就也,八月熟金。”意为收获的季节到了。而鸡是在傍晚时候进入成熟阶段的动物,于是“酉”时就和鸡联系在一起了。
戌狗:十二地支中第十一个时辰称作“戌”时,而古书的解说往往比较神秘,《史记正义》中说:“戌,消也。”(消的意思是消失)也就是说“戌”时天地间的阳气渐渐消亡。而狗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阳气不足,并且胃能消化半夜的食物,所以“犬”(狗)和“戌”时都寓藏着阴阳消长的规律。
亥猪:十二地支中最后一个时辰就是“亥”时,而《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孟冬)其日亥。”孔颖达为此注解说:“亥者,血气始衰,病在骨髓,宜补不宜泻。”(这里的“衰”不是指衰弱,而是指变化)显然意思是说亥时适合调养气血,病在骨髓。而猪正是这种好吃懒做的动物,在休息的时候总是躺在温暖的圈子里面。于是“亥”时就和猪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