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鸣鱼书是什么生肖?
鱼和“愚”同音,愚即愚蠢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是说,愚蠢的人(也就是你自己)还在那里徒劳地写什么鱼啊!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你做白日梦、发神经,实际上却是说你在认认真真地学习、工作或者做事。(因为愚蠢的定义其实是主观的,对聪明人的标准也是主观的,所以其实这句话就是在夸你了啦~) 但如果单从字面意义来看待这句话的话,那确实是讽刺你蠢,但考虑到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表达的需要,这话其实就是反话了。
关于作者创作这一段的背景,大家看看《石器时代》那个答案就知道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常出现“鱼丽”或“鱼丽之阵”的记载;而到了汉朝,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里引用“鸿门宴”的桥段时,也提到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话,可见“鱼丽”在汉代是一个有固定含义的词语,指代的是一种兵阵。
那么这个兵阵具体是怎样的呢?据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里解释,这种鱼丽之阵就是“半渡而击”的阵法。所谓的“半渡而击”简单地说就是等敌人一半过了河,立刻发起攻击。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说就是“阻援”“断后”,是攻防兼备、非常实用的作战方法。 因此从上述资料来看,狐鸣鱼书应该是指有人在岸边高喊“鱼丽”的阵形,类似于给士兵发信号,提醒他们开始进攻了。
那么这些高喊“鱼丽”的人究竟是谁呢?根据《石器时代》里的叙述以及王充的注释,这肯定是冲锋在前的战士们,他们用大喊来报告自己的位置,同时提醒后续部队开始发力,不要掉队。 但是,在两千多年前,难道这些战士就已经会用上“半渡而击”的战术了吗? 事实上,直到宋朝,我国的主要战法还是“结阵迎敌”,所谓“结阵”就是用大方阵迎击对方小方阵。这个“结阵”的概念与“鱼丽”正好相反——对方过半渡了,我们的前锋才开始行动。
“狐鸣鱼书”的说法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些高喊“鱼丽”的人肯定不是战士,因为他们连战术都还没有懂得。这些人在河边高呼“鱼丽”就像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高喊“冲啊!”一样毫无意义……这些人更像是站在河边观看打仗的人们(当然,如果他们真的是在看戏,倒是很符合“鱼书”的谐音意义的)
鸡的生肖源于人类的先祖百鸟衣,传说人类的先祖黄帝就穿着鸟衣。同时,鸡在中华民族中被视为吉祥之物而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有鸡,遂有民,民以食鸡而生活”。这种禽类动物,历来被视为一种吉祥物,正如一些民谣所说的:“有鸡得生蛋,生活年复年”,“屋旁有竹,房前有鸡,日子过富”,“鸡子叫得欢,出门好过官”等等,这些民谣都表达了老百姓对鸡的吉祥认识。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鸡”字的成语和俗语之多,为十二生肖之榜首。有230条之多。“闻鸡起舞”、“杀鸡取卵”、“鸡飞蛋打”、“牝鸡司晨”、“鸡犬升天”、“杯弓蛇影”、“鸡犬相闻”、“杀鸡骇猴”、“鸡毛蒜皮”、“鸡飞狗跳”、“小肚鸡肠”、“漏网之鱼”、“鱼龙变化”、“鱼目混珠”、“鱼贯而入”、“鱼米之乡”、“如鱼得水”、“山珍海味”、“龙马精神”、“车水马龙”、“信马由缰”、“尖嘴猴腮”、“人猿泰山”、“如狼似虎”、“瘦狗淘气”······人们利用属鸡人和属狗人的生肖,取谐音引申寓意而出的新春吉祥词语“鸡犬平安”、“鸡鸣狗盗”······
古代鸡在军事中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鸡还是一种重要的“军事装备”。《说文解字》中云:鸡者,知时畜也。作为“知时畜”,鸡在军事上发挥的“晓时”作用,是通过战场夜袭战术体现的,汉代张良指挥的“留侯蹑足用奇”就是成功的夜袭战例。楚汉战争,张良以高隆伯为偏将军随刘邦攻击秦军,“夜击鸣珂,袭攻秦军”,大败敌军,追至灞上,秦朝覆灭。又《晋书》记述,晋惠帝在一次抗击入侵胡虏的战斗中,就是利用鸡鸣晓时的节奏指挥夜袭,才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后唐时期的成书《册府元龟》记载,古代设有鸡狱,专门关押犯法的宦官。在汉代,鸡狱隶属于内官,受尚书皇帝的直接指派和监督,由太监充当狱吏。
“鸡”作为刑讯、惩罚的工具,历史上也时有记载。东晋权臣桓温为达到专政篡位的目的,用极其残忍的手段镇压大臣王彪之等不服从自己的人。当王彪之等人被推至桓温面前时,只见大殿四角,各站着一个力壮如牛的汉子,每人手里举着一头活鸡。一声令下,四个汉子抡起活鸡,雨点般地往王彪之等人脸上扑打,以至血肉横飞。这种惨无人道的刑法,叫做“扑面鸡”。
“鸡”文化与古代文学关系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