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什么时候更换?
1950年起,世界主流采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将每个年份的首月首日作为该年份的起始日,每年都是如此。例如2003年1月1日是星期三,1月2日是星期四,1月3日星期五,以此类推。因此一年365天,每3年置一闰日。这样的好处是每个月第一天总是朔日,即看不见月亮的那天;另外农历的日期和公历日期完全重合,在计日历时非常方便。 缺点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可能不是朔日也不是望日,所以每月的初月也不是第一天的概率各占一半。同时,这种设置导致的自然年度中可能有闰月和闰春节的情况(闰月的出现取决于农历月份数量与公历月份数量的差值,而闰春节则必须满足公历2月末有闰日并且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的条件)。 另一种算法是在公历年尾增加一天的闰年。在这种算法下,无论公历还是农历,每年都是365天或者366天。但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闰年的出现没有规律,有可能几年出现一次,也有可能十多年甚至二十年出现一次。而且闰年和闰月出现的概率也是互相影响的,如果某年中出现闰月,那么这一年必定是闰年,但反之不然。这样的设置不会出现闰春节的现象。 我国使用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即在上述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套规则来配合二十四节气。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的,只能适用于阳历,不能应用于阴历。于是农历在计算月序的时候引入了“定气”法。所谓“定气”就是在确定节气时以太阳为中心,把每个节气的第1天到第30天分别标出,逐月排列起来,形成“定气法月符”。然后根据这个月符,每月初重新排出朔望日月盈缺情况——这就是农历推算月序的关键所在。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无论是哪种算法,农历的年份都以立春作为开端。这是因为农历主要依据的是北斗七星的位置变化对温度进行划分,而北斗七星的季节变化周期为4个月,也就是说正好两个北斗七星的季节变换一个轮回是一年,而这恰好与立春节气的时间一致。于是在这种算法下,每年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天文现象总是新月的概率最大,而这一天也往往是公历的元旦、春节或农历的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