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从文字语言方面输入信息,是少年儿童接收信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学科在小学阶段尤其如此。但是,关于阅读,家长和老师都有很多误解:阅读对分数有帮助,所以一定要读;这个题目好像很陌生,一定是好书;孩子不喜欢千万不要硬逼;有的老师还让学生逐字、逐句地朗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消化课文。其实,这都是阅读过程中的误区。
一、 快乐学习,把阅读当成获得信息的一种乐趣
长期以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强调积累和感悟、过分强调抽象思维和解读、过分追求结果而非过程的现象。教师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教学生翻译词句、分析理解、讲解传授上,过分重视归纳和讲解,过分注重阅读的结果而忽视阅读的过程。其实,阅读是一个获得信息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享受的过程。只有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强烈的思考过程的体验,才会感受到学习不仅仅是在记忆和理解一些死的知识,读书才不仅仅是一种负担,才会喜欢阅读。
二、学生是否读懂是衡量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要衡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的阅读体验有三种情形:一是无目的的阅读——不想读,勉强读,不知读。二是有目的的阅读——想读,爱读,会读。三是更具个性的阅读——自由选择,个性化地阅读。第一种情形是无效的阅读,第二种情形是有效的阅读,第三种情形更是最高水平的阅读。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必须从第二种情形开始,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而决定学生是否爱读书、会读书的关键因素,乃是怎样确立阅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果阅读成了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定会读书愉快,终身受益。
三、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应该以获得知识为目的
课内学习必然要获得知识。考试测验也必然要测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阅读绝不只是获得知识。阅读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精神活动。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本领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培养思考和想象力的基础,是培养一个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潜力的灵魂的必由之路。阅读绝不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为了体验,感受和思考。
四、不喜欢不一定无用
有的书很特殊,有的学生很特殊。对一个作者,哪怕是名著,有的学生就是不喜欢。这就是天性使然。对此,教师和家长不能硬拼,要有接纳之心。其实,对课本阅读也是如此,即使课本,也有枯燥和有趣之分。小学生因为兴趣容易转移,更喜欢趣味多于苦涩的读物,即使是学科知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