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入伏是几点几分?

连舸玉连舸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今年初伏时间为7月17日至7月26日; 中伏时间为7月27日至8月15日; 末伏时间为8月16日至8月25日。 入伏,即进入三伏天,在我国古代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前第一个“庚”日的这段时间。 “庚”字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人们把天干和地支搭配用来计时。而每个“庚”的日子里面都有“庚”字,因此也就有了“庚子”“庚寅”等词。这种计时方法与现在我国的农历类似,都采用了“干支纪年法”。所以“二十四节气”也对应着“干支纪时法”——以“立春”开始算第一“干支”,依次排列。这样,每一个“节气”都有一个固定的“干支”,而每个“中气”也都由“干支”来表示。 举个例子,今年是2017年,用干支纪时法表示就是“丁酉年,戊申月,己亥日”。其中“己亥”便是“立冬”的“干支”,也就是今年的立冬是从“己亥”这天的“甲子时”开始的(注意不是从“冬至”这个节气开始)。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怎么确定每年“中伏,或者末伏”的第一天呢? 这就要看看“夏至”这一天是怎么回事了!因为“夏至”这天太阳从北回归线(北纬43°26')直射,在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随着太阳的南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白昼一天天缩短。等到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北纬23°26’)时,便进入了“冬至”。

而接下来的几天,虽然太阳继续南行,但是温度却持续降低,直到太阳升到最南方的时候(南纬27°24’),才进入“小寒”。也就是说在“冬至——小寒”这段期间,太阳虽然移动了相当大的角度,但温度并没有显著下降。 只要找出每年的冬至、小寒日期,再配合“夏至—冬至—小寒”的移动路径,便可轻松得到每年“中伏,或末伏”的第一天。例如,今年“小暑”节气是从7月7日(甲子日)开始,往前推“小寒”,发现恰好是去年冬至(12月22日)。再往前推“夏至”,发现是在6月21日。接着看“夏至—冬至—小寒”的移动路线,可以发现它们正好绕了一大圈!

有了“冬至”“小寒”的准确日期,结合上述“干支纪时法”,你便可以推算出任何一年“中伏,或末伏”的开始时间,以及它的天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