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九醖什么生肖?
应该是龙,因为酒池里长出了神树,而神话中的仙岛一般都是龙鱼之类在水里的生物居住(比如蓬莱)而且也有说酒神是在一条小河边酿酒然后喝了醉死的 所以我的推论是这条河就是酿出美酒的河 然后河上长了棵神树 树下有神泉 最后酿出了传说中的九酝酒法 然后这个神话传到了轩辕黄帝那里,他把这个方法加以改进,创造了“桑落酒”(也叫桑落酒法或者宋书酒法,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白酒酿造方法) 然后黄帝和炎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 从此华夏族统一并逐步扩张 可以说这就是中国的起源了 而“造父御马”的故事也是在这里发生的 “造父御马”的“造父”就是桑落酒法的创造者 他的父亲是一个叫“庆都”的女性(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可能是“女神”的意思),而“造父”名字的意思大概就是他是“庆都”创造的爸爸 这里可能也暗含着古代华夏民族母系社会的痕迹 因为“家”字就是“宀”+“女”,而“姓”字就是“女”+“生”,可以看出来女性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造父御马”的主角“造父”虽然是个男性,但是名字的意思是“庆祝母亲荣耀的父亲”,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母亲荣耀的选手/冠军”。。。
而这个故事最终的结果就是“造父”获得了胜利,为黄帝赢得了尊严和荣誉,而黄帝也给“造父”带来了奖励,那就是让“造父”做了一回自己的坐骑,骑着“造父”的黄帝在攻打蚩尤时大获全胜 这匹马后来据说死了,而被封于“桃林”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一带(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很多桃树) 因此这匹马也被称为“桃林马”、“照夜白”或“照曜” 当然这匹马最后也没有逃过被杀的命运,被做成了兵马俑陪葬(真可怜)
酒是好东西,它可以愉悦人心,使人开怀。酒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是吉祥的象征,这不,“酒”字本身就是个会意字,左面的“氵”像酒水澄清之象;右面的“九”不是个数,而是像一坛一坛的酒缸,合起来便是众多、清亮的酒缸。这象征着福寿、喜庆的酒,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还有许多说法,其中之一便是生肖文化。
在很早以前,人们根据酒的度数高低和味道之别,把酒分为了“九醖”、“八醖”一直到“醖”,九醖的酒最烈也最好喝。“一醖”的酒是最淡最薄的酒,酒味淡薄得快,喝不到几次就没了。我国民间根据酒的味道和度数同十二生肖在属相中的排序,把十二生肖依次比作九醖酒到酒的,即鼠、牛、虎……猪依次类推。也就是说,老鼠是最醇厚、味道最好的酒,而猪呢?那就是连酒味都淡薄的酒糟了。
民间还有歌谣流传:“正月灯、二月酒、三月桑、四月蚕……六月豆、七月瓜、八月芋、九月柿……”歌谣唱的“二月酒”也包含着“九酒”的意思,二月初二是传统的“龙抬头”日,民间有吃“燎活饭”的习俗,以示在二月这个农闲日子不空过,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忙碌“活”热身子。
这一天,北方人还保留着“煎饼子、做豆包,家家户户要吃酒”的民俗,煎饼子就是用发好的玉米面烙制而成的,这种面饼焦香柔软、易保存,是北方人喜欢的面食,而与煎饼子一同制作的还有粘豆包、粘玉米饼等等,这些粘食都是用糯米掺入少量黄米等制作而成的,具有粘、甜、香、软的特点,加之做豆包时包入了加糖搅匀的红豆馅,更增加了其香甜程度。用煎饼子、粘食就家酿的山葡萄酒或米酒,这便是人们所说的“二月酒”了。
这一天,人们往往还要把酿好的酒装入坛中,摆上瓜果等到晚上,待星光满天,月光皎洁的时刻,一家老小围坐在院中的月亮底下,吃煎饼子、粘食,喝家常酒,孩子们要抢吃“燎活饭”,这是长辈们在“二月酒”期间做过的第一锅煎饼子、粘食等,这盘“头锅出锅”的食品,让孩子们争抢着先吃,这取“燎活”之意,让孩子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康健,活泛着,别得病。
“二月酒”中的“酒”还包含十二生肖“九酒”的意思,从正月初到二月初二,恰好是十二个“候”,这十二个“候”对应十二生肖,也对应“九酒”到“酒”,正月是吃煎饼子、粘食、喝山葡萄酒的季节,煎饼子、粘食属属相中兔、龙、蛇三个属相,也就是说,属兔、龙、蛇这三种属相的人是可以多吃煎饼子和粘食的,在这个正月期间也不限制喝酒,甚至还可以多喝一点,以取“九酒”、“八酒”之盛,达到吉祥如意、福寿安康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