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跟什么生肖有关?

东祊成东祊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豆腐”与生肖之“鼠”“牛”“猪”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且值得大书特书,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它们不仅是著名的传统食品、家常食材,而且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宝贵的遗传育种资源! “豆腐”与“鼠”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以黑豆制者为乌豆腐,以白豆制者,名曰豆腐。”而关于“豆腐”的记载最早则可追溯到汉代。 西汉桓谭所著《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有云:“今百姓家家有人食豆腐……”说明汉代已有这种食品问世了。 不过,那时的豆腐恐怕与如今的豆腐长相大不一样。东汉崔寔(shí)所著《四民月令》中这样描述制作豆腐的过程:“立春,……作豆腐,……清浊如水。”可见,其状如水,且质地细腻而软,颇似现在的内酯豆腐。

到了晋代,著名学者张华所着的《博物志》记载:“武帝时,邯郸女子杜陵仙,作豆粥。”这豆粥的制作方法是:清水煮黄豆,加少许食盐,煮熟成粥。看来,豆浆是“豆腐”的前身,且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而“鼠”与“豆”在古时就有联系。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里有一条记录:“正月元旦,鸡鸣而起…先拔胡子数根,用皂荚煮汤,洗沐容颜。…”注中说:“今江南风俗,元旦以芥菜、豆豉、豆腐祀神。”至少在江南地区,用豆腐祭祀神明,已经是正月初一的传统习俗了。

“豆腐”与“牛” 牛对农业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六畜之首,古人形容它“犁耕不耗土,风雨无灾。” 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唐韩鄂《岁华纪丽·正月》中记载:“腊尽春生,寅卯序到。杯盘狼藉,粉浆如磨。”明代田艺蘅《留青录》中也对豆腐的食用作了详细的记载:“腐,豆腐也,北人谓腐为扶,言头覆上如刀斧劈之,乃成;南人呼为沽,言水灌浆而成。有卤腐、霉豆腐之类。” 豆腐至少在宋代已经出现在了南方地区。

那么,为什么没有发现豆腐在北方出现的文字记载呢?这是因为,北方人有吃豆腐的习惯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宋辽金时期,由于中原一带连年战乱,北方人口大量锐减,耕地荒芜,加之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几乎没有面食,所以,在北方面粉制品很少,除了一些特殊节庆和宗教场合外,一般是不吃豆腐的。所以在北方,有“臭豆腐、霉豆腐”等说法。

元明以来,随着人口迁徙和商业往来,南北交流日益频繁,南方的蔬菜、大米,以及南方的豆制品进入了北方人的餐桌。所以,现在再有人说北方人不吃豆腐就有点外行了。 “豆腐”与“猪” 猪肉是最平常的肉类食品,古人亦然。只不过古人不像现代人这么讲究,认为猪肉“污下”(肮脏低贱),是有名的“臭肉”,不太值得“花大价钱”去买,甚至连喂猪都用不到好料——用酒糟、麸皮加少量的精料就可以把猪喂得又肥又壮。

古人用盐腌制的腊肉,或者风干的咸肉、酱肉就成了平常的吃肉途径。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肉制品的卫生状况确实不敢恭维。 不信你去翻翻《本草纲目》,里面有关肉食的章节是这样开的——《五脏》第一卷,《经络》第二卷,《气血》第三卷,《膻中》第四卷,《喉舌》第五卷,《声音》第六卷。如此繁复的章节名称,足以说明李时珍对“吃的卫生”重视程度。

然而,他还是在《脏腑》这一章中提到了“杀猪肉治病”的问题——“若时有瘟疫流行,人家莫知所防,惟除杀家内一切禽兽,则瘟疫自绝。”意思是,如果遇到传染病(瘟疫)流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杀掉家里一切肉类食物,连养着看家的狗子都不能例外,这样才能防止传染。 他是在告诫我们,即使是豆腐这样的日常食品,也有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