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存在多久了?
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看,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是关于12生肖起源的来历,却有很多古老的传说。 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原大地出现了十二只神异的动物,他们分别代表着一年中的十二月,每天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给人民以好运和吉祥。他们是哪十二种动物呢?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这十二种动物每天循环一个,到第二年又重新出现时,人们就称这一年为闰年(现在我们知道闰年的计算方法是公历二年一闰,公元纪年法第二年起每过四年新增一天)。 当然,这样神奇的动物除了我们看到的形态外,自然还有他们的神力所具备的能力。
比如,他们都拥有飞天的本领,所以后来农历腊月二十八“贴福”就有了“贴窗花、贴门神”;他们都能喝水,所以给小孩子取名字时就常选带有水字旁的字;他们还能吃到神仙吃的东西,从而给人带来好运,如“鼠食米、牛得草、虎吃蜂、兔吃菜、龙舔铁、蛇吞珠、马饮泉、羊吃月、猴摘桃、鸡啄米、狗嗅钱、猪拱粮”等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十二种动物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十二地支,而每年的最后一天也就被称为“腊末”或“岁尾”,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则称为“朔”。 而后,在汉文帝时代,有了《周礼》“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记载;汉武帝时代,有了《淮南子·天文训》“甲己还宫、乙庚受命、丙辛启门、丁壬俱行、戊癸方止”的记录;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中也认为“寅者,诸阳之始,万物之所成也。”“申者,身也,万物之成而身体完具。”“已日终阴,暮气渐消,阳气始萌,故曰惊蛰。”“午者,阴阳交午。”“酉者,万物之老而死。”“子者,众阴之长,万象始冰。”“丑者,纽也,阴阳凝结,气如钩状。”“卯者,茂也,万物茂盛。”“辰者,震出之意。”“午者,正中,万物至极。”“未者,味也,万物已成而有滋味。”“申者,身也,万物既成有此身体。”“酉者,老也,万物成熟有此形状。”“戌者,灭也,万物阴气盛极而灭亡。”“亥者,核也,万物收藏皆坚贞。”
这样,我们现在的十二生肖便沿用了两千多年而没有改变。而且,通过现代的基因研究还可以看到,我国境内的华夏文明正是依靠着这十二种动物的强大生殖能力而一代代传承至今。
生肖文化的源头与“十二地支”密不可分,而十二地支的起源尚存争议。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十二地支发源于中国,但关于十二地支具体的起源时间说法不一,有虞舜时期说、夏商时期说、西周时期说等等。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多为古人狩猎和畜牧的对象,“亥”字在甲骨文中即为猪的形象,兽形钟、兽形鼎也是商周时期常见的器物,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对应也是对生产劳动经验的总结。商朝以干支纪日,但尚未发现以地支记时的直接记载,而西周纪辰的记载在《诗经·幽风·七月》中有记载。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对出现较晚,普遍认为在秦汉时期,关于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关系的记载,较早的可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午之禽,马也;子之禽,鼠也”,而较早记载关于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次序的记载可见于东晋郭璞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开明兽,马身、人面、虎纹、有翼”一句下的注文:“龙挚谓开明兽似马,如君乘龙马以为挚。马八月而生子,应乾辰也。其文足应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则开明乃龙马别名也。其生南方大火之次,大火色赤,故其目亦赤也”。此外,东晋王嘉于河朔所撰《拾遗记》中有“元凤四年,西域献,有如中国龙马……”的记载。
生肖文化在六朝时开始流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增多,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养牛马》以十二地支指代十二生肖动物,此外南朝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中有“紫羊鼠”神话的记载。十二生肖在唐代成为固定的民间称谓,与生肖相关的信仰文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民间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关于生肖来源的记载,如在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贝编》中,即有“畜产十二,马、牛、羊、鸡、犬、豕、猿、鼠、猫、兔、蛇、蛤,亦有十二辰之数。人生而受此畜毒,故其畜皆可以解其人之毒气”等语。唐代诗人沈佺期、卢照邻等也都有以生肖为主题的诗作。
宋代是生肖文化进一步传播繁荣的时期,不仅开始出现关于十二生肖的年画和动物画像,文人也多有以十二生肖为题的诗词创作。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对于考试十分重视,科举考试在日期选择上开始受生肖文化影响。
自明代开始,有关生肖的图书、年画及木版画等多有创作,生肖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力愈发广泛。同时,十二生肖与属相的配对逐渐被固定,人们开始相信生肖及属相与中国人的命运祸福和工作生活相关联,生肖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多地被用在起名等地方。清朝时期,各种关于属相和生肖的歌谣、民间传说、戏曲等进一步传播,使得十二生肖在民间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