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不是色盲?
据说,1928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者)去世不久,他的孙子在收拾爷爷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只颜色不寻常的小鸟。 那只小鸟大约一英尺高,浑身呈火红色,像是刚涂了红油漆一样,眼睛圆溜溜的,非常可爱。 虽然平时对自然很感兴趣,但这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吗?于是,他把这个好奇的发现写了一份短一点的解答。
1937年,美国科学家爱德华·托普弗斯(Edward Toppfs)发表了《色盲》一书,认为这个现象是由遗传变异引起的,并提出了一个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当卵细胞受到外部色彩刺激的时候,它会将其传递给精细胞,进而传递给后代,从而让下一代也能够感受到这种颜色。例如,一只黑色雌鸟遇到一只红色的雄鸟,它们交配繁殖后,产生的幼崽要么全身深褐色,要么全身浅棕色。
然而,如果外部色彩环境突然改变,那么卵细胞传递的色彩信息也会发生变化——这时候,原本拥有两种颜色选择的孩子,会失去其中一种颜色,只剩下一种,这就是“渐变型色盲”。 如果是在孵化期间受到的色彩刺激,那么产生的后果将会更严重,得到的将是完全失色的后代。 这似乎解释了为什么我家老鼠是色盲、你的乌龟是色盲、我养的蚕是色盲……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色盲! 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就此得到解决:既然外界的刺激能够影响颜色的表达,为什么人类会是例外呢?我们不是通过外部色彩刺激的产物啊! 我们是透过母亲子宫的玻璃墙看到的世界,我们出生后的世界也不是由五彩缤纷的颜色构成的啊! 所以,人类肯定是例外。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的颜色视觉的呢?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有学者提出了一个类似“暗箱实验”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色觉:假设我们的眼睛就像是照相机一样,把外部世界映射到大脑中的“底片”上,然后通过神经传送信号给大脑,最后形成我们对颜色的感知。而决定颜色视觉的因素,就是眼底的这一张“底片”——它是如何获取颜色资讯的,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也许有一天我们能解开这个谜底,可以重新构建出一套适应力更强的彩色视觉系统。 而到那个时候,色盲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