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忠厚什么生肖.?
说到“厚道”一词,《周易·坤》中有这样的描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二字,一直被视为道德范畴的最高准则之一。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与“厚德”有关的成语——“羊落虎口”,也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善良厚道。 那么,“羊落虎口”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典故与“十羊九牧”有关。 在远古部落联盟时代,人们发现祭祀用的羔羊少了,去询问酋长,他说:“我部共有十万民众,每二十人祭祀用一羊,现在刚好有五只山羊可用,所以没有多余的羊了!” 但部落实际只有五万民众,所谓“十羊九牧”,说明有四万人在虚报数目。
到了东周春秋时期,“十羊九牧”的故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齐桓公问:“一军之中,岂无猎者?何故一人获兽,众人皆无食乎?” 管仲答道:“臣闻之,天子之地足以毛皮,诸侯之地足以食犬马。今鲁地不满二百里,而欲以广大名尊,故君臣尽具刑政,力事蛮荒,以攻伐为善。” 意思是,君主治理的国家,土地应该足以让百姓丰衣足食,有足够的钱财购买祭祀的牲畜;诸侯治国,土地也应该足以让百姓吃饱穿暖,有钱买祭祀的牛羊。但像鲁国这样小的国家,应该勤俭建国,没必要去攻打别的国家、掠夺别国的财富。 管仲提出,像鲁国这种小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多生产粮食和布帛,不追求军事强大和领土扩张。
事实上,管仲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正是后来儒家倡导的“王道”经济的雏形。 到了宋朝,儒学复兴,“王道”经济受到重视,“羊落虎口”也开始出现并流行起来。 据南宋学者王应麟记载:“宋元祐八年正月诏曰,‘近岁积欠养地钱粮,可令本主自佃,雇人耕作。’盖本主既自佃,则免其积欠。乃敕礼部,立定贡租额数,颁下诸路,永为例。谓之地钱。” 也就是说,宋代有个规矩,地主自己不种地,让农民耕种,必须给农民一定数额的地钱。如果地主把粮食卖掉了,所得收入也要归农民所有,这叫“照例纳租”。 如果地主不按时交纳地钱,农民可以上告官府,要求强制执行。 这实际上就是儒家提倡的土地政策——封建地主阶级不仅要交纳税收,而且要给农民的劳动以合理报酬(地钱),否则就会受到法律制裁。 用现代的语言表述,这就是对地主征收税收和地价两部分。其中,税收部分属于公共支出,由国家统一支配使用;地价部分归劳动者所有,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这样的制度安排,确实值得称赞。只是到了后来,这种赞颂变成了嘲讽——一个勤劳善良的农耕民族,怎么能干得过嗜血残酷的游牧民族?我们就像羊一样任人宰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