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代表什么生肖?

家雯睿家雯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子午流注在医学中的应用,就是“开方”与“服药”,即“子午流注开方法”和“子午流注服药法”。 “子午流注开方法”是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特点,因人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而“子午流注服药法”则是在确定了用药方案之后,具体何时服用药物(服药时间)及该服何药(服药剂量)的问题。 在探讨医圣张仲景的经方运用规律时,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条件——张仲景所治之证,属“标实本虚”之列,此即《伤寒论》原文中所提到的“阳明病脉迟,食糜不欲咽,大便硬,小便自利者,下之愈”“少阴病脉细沉,恶寒身蜷缩,大小便不利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等证。 对此类病证而言,“子午流注开方法”确有其特殊之处。如《伤寒论》中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而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后注云:“服后汗出愈”,这里所谓的“汗出愈”,其实即是里热得消、津液得复的正常现象,而非表证解出的盗汗。再如一阳病“脉浮而缓,胃气不和者,五苓散微利之”。 五苓散方后注言“利便止”,这里的“利便止”是指水饮消除、小便畅利的结果,同时也会伴有口渴喜饮的津液恢复症状。对于这类“标实本虚”的病证,“子午流注开方法”能够较好地把握服药时机,做到“攻补兼施”,以达祛邪扶正之目的。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病证,张仲景采用“独参汤”、“小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方药,仅取甘温之品,并不配合子午流的时辰服药原则。对于这些方剂的应用,后人多有疑问,如赵绍琴先生曾在著作中谈到:“这些方子没有符合子午流的服药时间,所以历代注家都解释不通,有的就不解释。我觉得可能还是原书有误,因为这些方剂都是补中益气、补益宗气的,应该属于温补之剂,不借助子午流的服药法则也能达到疗效。” 我仔细研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后发现,此类方剂之所以不用子午流注的服药方法,正是因为其病证的特殊性,不适合应用子午流水气。因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脏腑气血是通过每日的辰时(上午7~9时)升发、午时(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宣通、未时(下午13时至15时)蓄积、申时(下午15时至17时)通畅、酉时(下午17时至19时)平降而实现阴阳平衡的,一旦疾病发生,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的经气出现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则必然会影响其他的时间段。

例如,患者阳气暴脱,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浮大无根等危象,此时若按子午流注服药法,先泻后补,势必会加剧病情。可见,张仲景根据疾病的特殊状态,灵活变通地调整了药物的服用时间,显然这种改变是有利于临床治疗的。 所以,中药的服药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病人个体的耐受状况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理。对于普通的健康人群来说,早晨空腹服用人参汤未必是最佳时间,而对于某些特殊患者,则必须严格遵循早饭后服药的原则。故凡涉及服药时间的论述,我建议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参照“子午流注服药法”进行加减变化。

以上内容为个人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和胜源和胜源优质答主

这个,可能有点跑题了哈~ 看到有人提到《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上药”的记载(见图片) 我就想到我小时候看的《黄帝内经》里的描述 上药之属,主风、主湿。 所以,题主是不是可以想想,这些药物对治的都是哪一类病呢? 还有《素问》中提到过 “其用有四,或饮或粉或丸或散;其气有五,或寒热或温凉。” 所以我觉得我们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看方剂,看它组成如何?服法如何?主治功效是什么?药性是偏于寒凉还是温热? 这个方子是解表药,散寒去湿的药居多吧,所以是虎啊! 对脾胃虚寒的人应该很有好处的吧? 而且现在正是惊蛰哦~ 这不是正好应景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